浅析横渠思想何以能历经千年而传承不息

返回

发布时间:2024-04-15 浏览次数:1316

浅析横渠思想何以能历经千年而传承不息


摘要

横渠思想是由北宋大儒、理学宗师张载开创并经其弟子阐发总结的代表关学文化的一整套成体系的学术思想。而横渠思想的精髓正是被近代学者冯友兰极力推崇的“横渠四句”。明代的船山先生王夫之认为横渠四句“言简意赅,气象雄伟”最能体现中国儒家器识格局。王安石的“新学”思想早已被人遗忘,二程的“洛学”也已被历史湮没,唯有横渠思想历经千年而传承不息,被历代学者、士大夫当作精神灯塔,时至今日依然是怀抱入世与济世理想的中国人的最高追求。何也?因为横渠之学不尚空谈,“言必及生民,学必利国家”,它将儒家学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讲得如此天经地义,将儒者的行为准则第一次和普通民众、家国命运联系了起来,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
关键词:横渠思想、横渠四句、张载、传承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四句话虽历经千年,我们如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横渠思想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产生的?有着怎样的深刻含义,对当时的政治社会有怎样的影响?横渠思想从北宋至今的一千年间经历了怎样的阐发与积淀?

一、横渠思想发端于赤子报国之心,升华于儒者向道之志

1、淳朴的家国情怀,源于对家乡故土深深的热爱
张载少年时尝居陕西横渠镇,当时西夏不断侵扰,关西百姓时常遭受掠夺和杀戮。眼见着家乡父老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张载立志以武报国。21岁时,他上书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名臣范仲淹建议主动出击收复洮西之地,并提出了自己的军事策略《边议九条》。虽然范仲淹非常欣赏张载的才华和勇气,但还是劝他:“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1】。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遍读儒家、佛家、道家的经典,历经十余年攻读,终于悟出了儒、释、道三教典籍当中的至理,逐渐形成独特的关学思想体系。年少时的所见所闻和对家乡故土的热爱都成为横渠思想生根发芽的土壤,此后张载求学悟道的初心和根本都来源于此时。我们了解了此段背景,那么以后横渠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家国情怀就显得理所应当和顺理成章了。


2、海纳百川方能博各家所长成横渠之道
张载曾经受宰相文彦博的邀请,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但是在同二程的交流中,他发现二程对《易》的见解远比自己精深。于是便毅然撤掉了虎皮椅,然后对听讲的人说:“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2】。二程因此在京中名声大振。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且比二程年长,但他虚心向学,当感到二程对于《易》的研究超过了自己,便坦然接受,并不遗余力向人推介。正是因为有如此虚怀若谷的心胸,因此他在学术上“日益久,学益明”【3】。为了向安乐先生邵雍请教易经象数等问题,张载在邵雍生病后与司马光、二程等晨夕伴侍,以补学问。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张载逐渐建立了自己气势恢宏、博大精深的关学思想体系,并进而凝练出了以横渠四句为核心的横渠思想。


宋初和张载同时期的大儒们数不胜数,光是琼英荟萃的嘉祐二年就有时任主考官的古文运动领袖欧阳修,先后担任过宰相的王圭、韩绛、范镇等名臣,以及负责科举阅卷的宛陵先生梅尧臣。同科中进士的还有大文豪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子由、僧敲月下门的曾巩和他的兄弟曾布以及后来开创程朱理学的二程。后来进入东西二府,官居宰辅之位的吕惠卿、章惇、王韶等人也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虽然当时的天下人才辈出,但是创一家学派,成一家之言,并且能历经千年而传承不衰的唯有横渠之学。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虚怀若谷的气魄是横渠思想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3、仕则尽忠职守敦本善俗,归则俯仰山林明理向道
38岁的张载于嘉祐二年中进士后,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以及最后的崇文院校书等职。在地方任亲民官时,他治政清明,尊礼爱民。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教化之道。因此,在他任职地方期间,打破了长久以来法不下乡的困局。横渠四句中为生民立命一句的思想根据应该正是来源于此时,因为在地方上长期能看到老百姓的困苦和艰难,于是张载把为生民立命放在为往圣继绝学的前面,当成仅次于认清天地间至理的大事来强调。这也正是横渠思想中“民胞物与”这一思想精髓的体现。在地方的任职经历和“民胞物与”的提出,到为生民立命的出世,其实三者之间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因果关系。因为有了在地方上任职的经历,看到了老百姓的困苦,所以有了民胞物与的感受;而正是有了民胞物与的感受认知,作为知识分子,才有了为生民立命的志向。既然老百姓都是我的同胞,我们怎么能看着他们受苦呢?所以要尽我所能为老百姓开创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大同治世。
张载曾说服环庆路经略使蔡挺在大灾之年取出数万军资用以救济灾民。这在当时是冒着极大风险的,但这也正是横渠思想中勇于任事的体现。想要为往圣继绝学,肯定是要经历艰难险阻的。不只是看得见的敌人还有看不见的敌人,如:世俗制度、官场规则等。想要继往开来就得有“虽千万人吾往矣”【4】的气魄和决心。同时,张载强兵御侮的决心从未减退,他还撰写了《经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和《经略司边事划一》等文,展现了他的军事政治才能。关学一派精于兵事,常怀以武报国之心,横渠思想中为万世开太平的志气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王安石变法中的急进之处,张载曾经明确地表示出不赞同的观点,但他也不是完全的反对派。甚至张载还曾首创“将兵法”,客观上改良了王安石的保甲制度。这就是张载明理向道的严谨和为官一任的气节之所在:新法中的问题绝不会违心地说赞同,但是新法中正确的对民生有益的制度必然会大力去实施。而这些在我们了解了张载,了解了横渠思想以后也就变得理所应当了。横渠思想强调儒者要勇于任事,真正为国家和生民做实事,并以此来臧否个人和一派学术思想。张载的弟弟张戬因为反对新法,被贬到公安县做了县令。张载担心受到牵连,于是辞官回到了家乡横渠镇。张载回到横渠后,“俯而读,仰而思。” 耕读不辍,整日讲学读书、教授弟子;在这期间,他穷究天人大道,开始总结阐发自己的学术思想。《订顽》《砭愚》皆出于此时,横渠之学已初成气象。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张载的横渠思想是有别于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从张载一生中身体力行的原则到横渠思想的提出,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不管仕宦为官还是归隐山林,张载的心思都是为了生民和国家。为官的时候尽忠职守敦本善俗是为了立生民之命;归隐的时候俯仰山林明理向道是为了继往圣绝学。

二、横渠思想的深刻含义和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天地本无心,以我心正天心
到了宋代初期,由于儒学本身的衰颓以及佛道之学的挑战,连一向尊儒的宋仁宗也无奈写下了:“朕观三教,惟道最尊”【5】的诗句。封建帝王本来应该是国家主导文化的选择者,哪一套文化有利于他的统治,就选择哪一套文化。但是,当时的儒学衰颓和佛道两教的兴盛,让皇帝也感到了无奈。为了解决危机,儒家士人进行了种种努力来复兴儒学。在此过程中泰山先生孙复、盱江先生李觏等儒家学者认识到儒学自身的缺陷,开始吸收佛道之学的优势,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力求构建新的儒家学术体系。在反对佛道唯心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张载提出了“大其心”的认识论。因为他也清楚地看到了佛道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一个巨大的谬误之处:即只知道从自身的感受出发,而不懂得穷究其理。于是,张载提出了:“大其心,以体天下之物”的方法论,认为天地本无心,以我心正天心。即天地本来是没有想法和感情的客观事物,天地间的好恶喜怒都是人加之于其上的。人的认知、人的好恶和人的行为为本来客观的天地加上了色彩和标签。所以横渠四句第一句是:为天地立心。就是要告诉天下的儒者,我们的第一使命是给这个客观的世界赋予生命,以天地间客观主体的身份去体察天地间的至理。当然这至理的内容包括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包括了横渠思想后边的民本思想和家国情怀,包括了儒者的使命和担当。这其实已经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范畴了。
2、从民胞物与到为生民立命
张载认为天地间的每个人都是同胞,人和物都出生于天地间。这不仅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同胞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强调了人作为天地间客观主体这一认识。这样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在当时已经走在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前端。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儒家学者们进入官场,因为他们本身不同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念,再加上宋朝天子为了控制朝堂而实行的“异论相搅”,让进入朝堂的儒家弟子开始互相监督甚至互相攻讦。不管他们是出于何种目的,也许是为了身居高位的权利,也许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也许真是为了强国富民,但是从客观上说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随着儒家出仕弟子们的沉沦而一同沉沦了。而随着官场上儒家子弟的沉沦,也就没有人真正关心老百姓的困苦愿意身体力行地去为生民谋福利了。于是就有了文彦博的“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6】。身为当朝宰相儒士代表的文彦博已经光明正大地表示士大夫是和皇帝一起治理天下的人,他们维护的也是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而老百姓显然和他们不是一个阵营。所以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张载提出了“为生民立命”的儒者使命担当。因为民胞物与,天下万民都是我们的同胞,所以官僚阶层对万民困苦的置若罔闻是横渠思想中绝对不能接受,甚至要大力批驳的。所以张载把“为生民立命”当成了儒者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既然万民都是我们的同胞,那我们就有责任去努力开创一个世间万民都能安身立命的太平盛世。这其实就是横渠思想从世界观到方法论上的进步。


3、为往圣继绝学中包含着择先贤之不善而改之的大气魄
在儒学大兴的时期,先后有安定先生胡瑗、泰山先生孙复和盱江先生李觏等著书立言,试图构建新的儒学体系。虽然他们此时著作中已经开始反思当时儒学理论体系中的弊端,并逐渐吸收佛道两家的理论优势。但是,还没有人敢于明确指出先贤的论著中存在谬误。螟蛉义子、腐草化萤这样的谬误也被当时的大儒们深信不疑。只有张载明确提出了为往圣继绝学的口号,也就是明告天下:先贤们好的论著有益于当前社会发展的思想我们应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先贤们论著中的谬误之处不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地方,我们也应该坚决摒弃。这在当时是激进的甚至是冒着极大风险的,因为当时儒学的主流思想还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7】。官员们在朝堂上互相攻讦,批驳政敌的时候依然是引经据典,对圣人之言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为往圣继绝学的观点在当时就有了很大的开创性和先进性。当然,从后世学者对横渠四句的认可和推崇的程度来看,横渠思想确实代表了那个时代更为先进的认识。
4、为万世开太平是儒者入仕的最大功业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决定着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同时怎样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又决定着人们的行为进而影响着世界观。熙宁二年,朝廷准备命司马光都大提举修二股工役。御史中丞吕公著言:“朝廷遣光相视董役,非所以褒崇近职、待遇儒臣也。”【8】这句话其实说得极好,因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在当时,司马光这样的儒臣是不用也不能去干事实的,儒臣有说话的权利,有指手画脚批评诘难的权利,不爽的时候连皇帝都敢喷一脸口水,但是他们没有做事的义务。一旦要让他们做事,那就是朝廷苛待儒臣。如此的理所应当、理直气壮,可见当时的儒学已经不是经世致用之学,已经严重脱离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了。甚至连缓解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都做不到了,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社会发展。所以张载提出了振聋发聩的“为万世开太平”的号召。评价一切的思想、理论的优劣,最终都要看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无裨益。
当身居高位的大儒们正陷入党争,互相攻讦的时候,身在横渠的张载却在仰观俯察之间触摸到了天地间的至理。为官时的经历,在民间的见闻,让他对儒家士大夫的堕落和儒学的衰颓痛心疾首。百姓的困苦和国家的贫弱让他夙兴夜寐的苦思儒学之天人大道和家国生民之间的关系。在启发弟子的同时总结阐发,终于振聋发聩的横渠四句横空出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认为,行此四者方可为儒。他把儒学的定义从“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的表象提升到秉承天地至理、传承先贤文明、维护生民之命、建立不世功业这样的高度。所以后人说:“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孟孔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子者与”【9】 。宋儒拂拭厚重的历史尘埃,使中华道统大明于天下。而使中华道统大明于天下的杰出代表即是张横渠和他的横渠思想。因为他改变了当时儒者只知道祖述尧舜,宗师仲尼,不理实事,只知空谈的风格,重新定义了儒学和儒者的使命担当。张载认为只有为国家、民族开创了可以流传万代的太平盛世,才是儒者最大的功业和最高追求。



三、横渠思想如何一步步成为了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

1、有些人走了,但他或许并未真正的离去
横渠四句一出,经世致用,为国为民的思想一时震动天下。在横渠四句的影响之下,整个关中的士子都以在横渠门下求学为荣,于是以横渠思想为主旨的“关学”逐渐形成了。和二程的开创“洛学”、王安石主张的“新学”成鼎足之势。虽然在民间久负盛名,可张载一生也只是做到了崇文院校书这样的小官,可见他的思想并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喜。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同样品评一派学术思想也要看其在紧急危难时的表现。于是,我们看到了张载去世后,传其学脉,广大其著述,真正做到了“为往圣继绝学”的苏昞先生;我们看到了久镇关西,俘虏吐蕃酋长青宜结鬼章为国家安定边疆的名臣游师雄;我们看到了屡次击败西夏在国家危亡之际不顾个人安危毅然率兵抗金的名将种师道。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横渠弟子。如果说,横渠思想是什么时候开始被国人推崇,我想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苏昞、种师道和游师雄都不单单是因为师徒关系而推崇横渠之学,他们是理解了横渠思想,已经把横渠思想当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安身立命之本,所以才坚定地践行横渠思想的。或许,先生并未远去。

于右任手书“横渠四句”
2、他们最终活成了榜样的模样
横渠思想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会被每个时代的志士贤达当作安身立命的最高标准。而最能彰显它生命力的时刻,都是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文天祥在南宋末年讲过,张煌言于明末抗清时讲过,马一浮在抗战时期也讲过……
年轻的文天祥在殿试时,立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他成为那一年的状元,后来成为南宋的宰相,积极抗元,血洒刑场,成为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丰碑,也成为一个朝代最后的脊梁。张煌言一生以横渠四句为座右铭,在明朝大厦将倾之际,毅然抗清二十二载。后人有诗赞曰:少有凌云志,奈何国事危,南下救社稷,时运终不济,江山已不复,先生何渡为。张煌言将国家、民族的存亡当成了自己的使命,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知识分子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最后舍生取义,成为明朝最后的英雄。抗日战争时期,马一浮先生用“横渠四句”来激励广大学子,希望诸生“竖起脊梁,猛著精采,依此立志,方能堂堂地做一个人。须知人人有此责任,人人具此力量,切莫自己诿卸,自己菲薄”【10】,此便是“仁以为己任”【11】的榜样。或许,横渠先生并未真的离去,因为千百年来有无数的中华儿女都活成了榜样的模样。
3、横渠思想历久弥新
到了近现代,大哲学家冯友兰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命名为“横渠四句”。他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12】表达了他对横渠思想的崇敬之情。开国领袖毛主席对横渠四句也多有褒誉,曾称赞“梁渠四句”是“大宗教家之心志事业也”。习总书记也对横渠思想大加推崇,曾经在讲话中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鼓励广大青年和知识分子继承先贤的家国情怀,培养自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孙复过世,泰山之学不续传也;胡瑗去世,世间再无经义、治事二斋;李觏病殁,盱江学派也渐次式微;王安石以新法有功于国、诗文也颇有流传,然“新学”思想后世未有闻也;洛阳二程虽因程朱理学闻名一时,然其思想存理灭欲、禁锢人文,后世已多有贬斥批判;唯有横渠之学,虽历经千年而传承不息,横渠四句成为历代文人的最高理想。何也?因为它打破了汉代以来儒者和普通民众之间的鸿沟,把为国为民作为了儒者行为的衡量标准。所以既得到了知识分子群体本身的共鸣,也得到了最广大民众的认可,同时鼓舞激励着千百年来的学者们向着横渠四句描述的崇高理想去奋斗。大哉张子!大哉横渠思想!

参考文献

【1】[宋]张载 撰,刘泉 校注.《横渠易说校注•附録一 张子传记文献•宋史·道学传·张载传》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2021.432
【2】[明]王夫之 著,杨坚 总修订.《张子正蒙注•附録•宋史张子本传》第2版.长沙:岳麓书社,2011.383
【3】[宋]吕大临 等 撰,陈俊民 辑校.《蓝田吕氏遗著辑校•蓝田语要 》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1993.557
【4】[清]李光地 撰,梅军 校笺.《周易观彖校笺•卷六 下经一•34大壮》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2021.344
【5】曾枣庄、刘琳 主编.《全宋文 第四十三册•卷九四〇 宋仁宗一•尊道赋》第1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89
【6】汪圣铎 点校.《宋史全文•卷十一 宋神宗一》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2016.671
【7】[清]焦循 著,陈居渊 主编.《孟子正义•卷三》第1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781
【8】[元]蔑里乞・脱脱、阿尔拉·阿鲁图 等 撰,中华书局编辑部 点校.《宋史•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四 河渠一》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1985.2277
【9】[清]章学诚 撰,叶长青 注.《文史通义注•卷三 内篇三•天喻》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34
【10】李虎群.试论马一浮在中国现代诗学建构中的价值.中国文学研究.2022
【11】[朝鲜]任圣周 著,郭爱涛 整理.《尚书经义•尚书经义》第1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508
【12】[清]李元度 修纂,刘建平 校点.《南岳志•卷十七 书院一》第1版.长沙:岳麓书社,2013.561

微信
咨询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